坚守底线 向“高”而行 | 方法论视野下的水城精准脱贫观察
5月21日,《贵州日报》一版转三版刊发《坚守底线 向“高”而行—— 方法论视野下的水城精准脱贫观察》
巍巍乌蒙,生态水城,一场方法论视野下的脱贫“问答”——
这里,曾经生于山、困于山;
如今,正在立于山、富于山。
金光遍洒双水城 姚咏 摄
立夏过后,群山环抱中的水城县米箩镇食用菌大棚基地,23万只菌棒吐露生机,100多人采摘洒水,分拣打包,菌菇销往省外,现钞装进兜里,“短平快”产业稳住了每一个群众的心。
而在50公里外的猴场乡猕猴桃特色示范区内,村民两三人一组,修枝、施肥、梳果、抹芽,精心伺弄果树,抢抓花果期只为“长深厚”产业的再度丰收。
……
城镇化安置的陡箐易地扶贫搬迁点 聂康 摄
精准脱贫,大山作证。
过去五年,水城县贫困人口从22.22万人下降到1.26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8.86%下降到1.5%!
贫困人口少一点,再少一点!
眼下,在水城,一场令人欣喜的既按期脱贫,更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的嬗变,正在悄然发生。
水城县龙场乡万亩茶园绿意涛涛 姚咏 摄
底线思维——“坏”处着眼,“好”处努力
早上7点,朝阳穿云透雾,照进水城县老鹰山街道。
揉揉双眼,拉开卷闸门,王兴帮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王兴帮在自家新开的羊肉粉店忙碌(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黄瑶 摄)
炖汤、洗葱、切肉、泡发米粉……50岁的王兴帮浑身透出的干练劲儿,与此前他在福建服装厂开缝纫针车时如出一撤。今年春节后,因为疫情影响,“老东家”外贸出口订单被取消,他一度失业。
在街道的帮助下,王兴帮用之前自家的门面“支”起夫妻店,专卖带皮羊肉粉。几张桌子每天“迎来送往”生意红火,给一家人带来了满满的踏实。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水城县为应对“蝴蝶效应”,做最坏的打算,朝最好处努力,以底线思维稳就业、保民生,作出系列谋划。
“全县有27万外出务工人员,务工收入占了家庭收入的大半壁江山。”水城县委副书记、县长赵庆强说,在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面对突如其来的这道“加试题”,必须坚持底线思维,“贫困户脱贫,边缘户不返贫,归根结底核心还是靠就业。”
心中有数,更要手上有“术”。
水城县阿戛镇村民在当地食用菌棚内务工(水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疫情面前,水城县坚持内拓与外输并举,既为留守本地人员再就业创造条件,也为外出务工人员“再出发”搭建平台,多管齐下畅通劳务就业扶贫渠道,千方百计保障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和边缘户劳动力充分就业、收入稳定。
内拓——一方面“借力”农村产业革命成果,让农民就地就近就业,把贫困劳动力更多地吸纳到农业产业链上,实现就业与产业的“双赢”;另一方面,加快推进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建设,创造新的就业岗位,让“活有人干,钱有人赚”。截至目前,水城县在县域内共开发各类岗位55152个,已解决就业45547人,还有9605个岗位空缺。
外输——全力稳住外出务工人员在省内外他地的就业“份额”,同时针对务工无门的困难群众启动“复工专车”,精准帮助2434名农民工从家门直抵“厂门”。
从“坏”处着眼、朝“好”处努力的底线思维,在水城县奋力打赢“两不愁三保障”攻坚战的过程中,其实已屡试不爽。
——2014年以来,斥资42.57亿元实现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全覆盖后,水城并未停步,而是充分考虑到用水安全可能出现的各类极端情况,配备近百台运水车,确保突发情况面前全县群众用水无虞。
——在大手笔投入硬件建设基础上,制定实施教育精准扶贫六条措施,坚守“绝不让任何一个贫困孩子辍学”的底线和红线,将义务教育阶段辍学率牢牢控制为零。
……
水城县都格中学学生在实验室内做实验(水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取法乎上,得乎其中;取法乎中,得乎其下。
脱贫攻坚不是“轻轻松松一冲锋就能打赢的”,摘帽也不是脱贫攻坚的终点。坚守“底线”,追求“高线”的水城县,正以“钉子回脚”的韧劲,消灭“弹性空间”,加速补齐“3+1”短板。
返乡农民工在水城经开区企业务工(水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创新思维——“贵”在精准,“成”在精细
青林乡,坐乌蒙山,卧三岔河。
高山与深谷面前,苍凉,贫穷,落后千年相随,当地石漠化面积一度高达60%,直到2014年,青林每10人中还有4个贫困人口。
贫困发生率居高不下,久处深山“难通有无”,思想观念封闭落后,青林乡并非个例,保华镇、金盆乡、木果镇、南开乡和青林一道,构成了水城县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
脱贫攻坚不是“独角戏”,而是“一盘棋”。
青林乡村民用本地新收的牧草在养殖基地内喂牛(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谢勇勇 摄)
六盘水市委、市政府创新思维善用巧劲——2016年10月,青林、保华、南开等水城县北部五个乡镇“改了门庭”,作为整体连片石漠化脱贫攻坚协同决战区交给钟山区负责脱贫攻坚工作。
创新之效,往往并不一定表现在宏大叙事中,那些源于基层的鲜活好故事更能生动呈现。
三十年前,锄杂草开荒,石旮旯里糊口;三十年后,二次开荒,种牧草增收。在知天命的年纪,青林乡二寨村村民黄坐荣,再度地里刨食。
“今年种了300亩青贮玉米,种之前就已经在乡里的凉都博新牧业拿到了订单!”销路就在“家门口”,这一次黄坐荣放下了曾经“瘦土不生金”的执念,第一次尝到了地里长出的致富“新滋味”。
打破才有生机!
水城县花戛乡磋播村农户在猕猴桃基地务工(水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滋味”的背后,是水城县与钟山区“携手”突破思维定式、突破工作模式、突破运转体系的创新之举。
“接盘”三年,钟山区交出了一张漂亮“成绩单”——青林等5乡镇贫困人口从2017年初的8777 户32148 人,减少到 2019 年底的978户2950人,贫困发生率下降至 1.77%,2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
钟山区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钟山之“长”在于城市,之“短”在于资源,接手水城北部五乡镇脱贫攻坚任务看上去干的是“农村活”,算的却是“城市账”。钟山区创新开启了一条统筹城乡、以城带乡、城乡融合发展的内陆开放式扶贫路径,更锻造了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新增长极。
一路见证、参与着这一创新的青林乡党委书记李伟,用了“市场、思维、人才”六个字来总结——背靠城区市场,销路不愁;借力城市思维,发展不愁;依托城市人才,创新不愁。
思维创新、人才注入、市场红利......水城县与钟山区携手,“鲶鱼效应”激活“一池春水”,演绎出别样的脱贫攻坚新景象。
聚焦精准脱贫,不止有钟山区“接盘”,还有六盘水高新区的“助攻”——在寸土寸金的城市用地里,六盘水高新区大手笔划出315亩建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接纳了水城县 3495 户1.5万贫困人口。同时,配套学校、卫生室,新建社区居委会,为搬迁农户提供就近就业岗位1307个,帮助解决公益岗位450人,让他们搬得出、稳得住,能脱贫。
水城县农投公司在发耳樱桃基地直播(水城县委宣传部供图)
辩证思维——倚“特”而立,向“高”而行
“互联网+新经济”碰撞的“火花”有多夺目?短短一季,发耳镇樱桃销售总量超过300吨,水城人尝到了第一口“甜蜜”。
这份甜,发轫于屏幕两端。
山里,坐拥110万粉丝的凉都“95后”小“网红”阳克柳身着彝族盛装,手提小篓,以小视频、直播等“入场”,使出浑身解数为家乡鲜货赚“吆喝”,“不扎堆,不聚集,樱桃我们快递送上门。”
山外,声声“叫卖”,让屏幕链接市场。“我们今年可赚大发了!”被“凉都小凉妹”拉进直播间的种植大户代小红与网友相约:“明年,咱继续直播!”
“既要危中寻机,也要善于化危为机。”直播带货尝到的“甜头”,是水城精准把握“危”与“机”,按下经济复苏“快进键”的鲜活案例。
不止有“危”与“机”的巧妙借力,在运用辩证思维推动高质量脱贫攻坚中,水城县还在不断演绎着一个个“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典型示范。
周边农户正在水城县菌种场生产线上忙碌(贵州日报当代融媒体记者 邓运 摄)
布局“长”与“短”——面对“高、少、碎、瘦”地貌特征,坚持“于不可为处有为”,确立“七长七短”山地特色农业体系,让“长”与“短”相得益彰,既管住了当下,又着眼了长远,仅2019年就实现经济效益28.94亿元,有力支撑了脱贫。
谋划“先”与“后”——摆脱“抓生产,等市场”的旧模式,先问计市场,组建销售公司、发展订单农业,深耕“三产融合”,让市场“指导”农业规模不断做大做优。
聚焦“快”与“慢”——瞄准附加值低、效益低的传统产业,党委、政府与群众算好成本账、增收账,推进产业结构的“快”调整。同时做好产业的“慢”思考,因地制宜科学研究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优势单品产业,用品质抢占市场。
……
识变、应变、求变。
水城在这场关于“变”的辩证问答中,大产业“顶天立地”,小产业“铺天盖地”,倚“特”而立,向“高”而行,大道通衢。
如今,行走水城,目之所及,茶园绿意涛涛,刺梨花开正艳,猕猴桃硕果初挂,脱贫致富的喜悦洋溢在各族干部群众朴实的面庞上。
从量变到质变,从新的量变再到新的质变。脱贫攻坚,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
六盘水市委常委、水城县委书记张志祥表示,作为“9+3”挂牌督战重点县,水城县正紧紧围绕“冲刺90天 打赢歼灭战”工作要求,聚焦剩余1.26万贫困人口的脱贫大计,一刻也不能停、一步也不能错、一天也不能耽误,从严从实从紧推进挂牌督战工作,只争朝夕,决战贫困。
更多新闻
· 《贵州日报》刊登乾兴平署名文章: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大道上阔步前行丨写在2020年全国两会召开之际